讲这个话题之前,先说说什么是“成长型思维”。
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、进步、过程、学习、可改变的。
与“成长型思维”相反的,是“固定型思维。
最早由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提出,她将人们对能力、天赋与成长的信念,区分为两种核心思维模式:
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能力是天生的,无法改变。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倾向于认为成功取决于天赋,失败则意味着能力不足。
身边很多人,包括我自己有时候,都很容易出现固定型思维模式。比如,面对暂时的失败,会感觉到羞耻,或者看待一些天赋,会认为自己根本不是那块儿料。
读小学时,有个同学兼好朋友特别喜欢画画,那时候没有什么兴趣班,一年级小学生刚拿笔没多久,画的水平也就那样。
为了不让自己在对方面前显得很菜,就主动给自己贴标签“我不擅长画画”。后来只要上美术课或者有类似的活动,我就直接摆烂,从内心就认为自己不擅长,也从来没想过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变得擅长一点点。而这个标签,一贴就是几十年。
直到后来自己有了孩子,跟我性格模式极为相似的孩子酷爱画画,且表现的略有一些天赋,我不禁回顾,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关闭了绘画这扇窗。只知道,我现在是真的完全不擅长了。
除此之外,经历过“羞辱性”失败的人,也很容易称为固定性思维。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,自己非常认真或者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做了一次尝试,结果被狠狠批评甚至羞辱,于是便在心里暗暗发誓,以后再也不做类似的事情了。
而成长型思维的人,通常会勇于尝试,不惧失败。甚至面对别人的批评,会愿意反思和调整。
带我们常说,失败乃成功之母,一个惧怕失败的人,也很难获得成功。所以拥有这种思维的人更积极,更主动,同时也更容易获得成功。
值得庆幸的是,成长型思维是可以教与学的。那作为父母,我们该如何去调整自己或者培养孩子呢?
父母要如何从“固定型”转向“成长型”?
1.觉察语言:“你真聪明”改成“你为这件事付出了很多努力”
2.赞赏过程:强调学习方法、坚持、反思的价值
3.拥抱错误:在家中营造“犯错也可以被理解”的安全空间。同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调整。
4.以身作则:父母面对失败和挑战时的态度,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
孩子的成长,源于父母的觉醒。和所有父母们共勉。